学院公告
首页> 学院公告> 正文
何镜堂院士受聘我校名誉教授

点击量:1754 日期:2008/12/01 作者:本站原创 编辑:

11月30日上午, 何镜堂院士受聘我校名誉教授仪式暨主题学术报告会在国际会议厅举行。蔺安林副校长、学科发展处刘建新处长、沈中伟院长、杨坤丽书记出席了受聘仪式。
    仪式由沈中伟院长主持,蔺安林副校长向何镜堂院士颁发了名誉教授聘书。在随后的讲话中,蔺校长高度赞扬了何镜堂院士的学术成就,并感谢他多年以来对我校建筑学科建设发展予以的关心,表示和全场师生一起期待何院士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何镜堂院士在简短的致辞中表示,接受名誉教授的聘书,就成为交大的老师,很高兴今天为同学们上第一堂课,希望同学们抓住时代机遇,茁壮成长。
    随后何镜堂院士为师生举行了题为“学习建筑 理解建筑 创作建筑”的主题学术报告。
何镜堂院士先是对自己的建筑生涯进行了简单地回顾,在回顾的过程中何院士强调了辛苦与快乐两个名词,他认为这是对自己这几十年建筑创作最生动的描述。然后何院士浅谈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在他看来,建筑是人为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建造物,并且从宏观角度来看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由于建筑自身的这种特色使得它既有物质性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同时,建筑还有多元性,它的产生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何院士用几个教堂来说明了建筑的多元性,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郎香教堂,也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帐篷,在何院士看来这些都是教堂,只是他们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接下来,何院士结合了自己多年的经验,跟大家探讨了“学习建筑”的话题。其中,何院士特别强调了基础知识,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建筑师离不开文史哲艺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何院士年轻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被下放到农村近十年,他告诉大家那十年是他职业生涯里的重大损失,但是他却也因祸得福,在那些远离设计的日子里何院士得以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而这段时间哲学上的收获也成了日后他在建筑创作中的哲学基础。观察、动手也是学习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过程,何院士告诉大家要学会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建筑。然后,何院士结合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些手绘作品来强调了学习建筑应该是一个十分刻苦的过程,其中何院士当年的一本手抄本给在座的建筑学子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全面思考则是何院士谈到的学习建筑的又一关键,他强调了对创作思维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建筑学习的过程,何院士强调在设计中要带有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抄袭,何院士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每做完一个重大项目必写论文认真做总结。最后,何院士还说到了团队合作与建筑师的个人修养,建筑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何院士认为个人修养的意义在团队合作中会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个人的修养也是建筑师的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何院士通过自己工作室的运作告诉大家,只有在默契的团队合作中才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品。
    何院士又谈到了自己的创作,他把自己创作的核心精神总结为“两观三性”,两观是整体观和发展观,而三性,则是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何院士认为,对建筑的理解要基于它的整体性上,建筑的设计会受到多方面影响,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能把握住重点却不忽视它的整体。而且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使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有长远目光,要关注生态、节能、寿命等建筑在未来使用过程中会面临的长久问题。同时,建筑自身的特性则与地域性、文化性密切相关。建筑是产生于具体地点的,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就绝对不能忽视周遭环境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技术上的还是人文上的。由于何院士长期工作在广州,他也用自己的作品来展示了他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阐述岭南建筑的地域性与文化性。何院士还谈到了建筑的时代性,他认为,但凡名垂青史的建筑都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性的,所以,建筑的创作一定是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并且何院士强调了这两观三性并不是分开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最后,何院士用两段精彩的视频分别展现了他近来的两个重要作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扩建工程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学术报告会持续了三个小时,国际会议厅座无虚席。报告会结束后,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热切盼望着尽快再次聆听何院士的教诲。


 
受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现场
 
沈中伟院长主持受聘仪式
 
蔺安林副校长向何院士颁发聘书
 
蔺安林副校长讲话
 
何镜堂院士致辞
 
参加受聘仪式的领导
 
何镜堂院士接受学生赠送的鲜花
 
国际会议厅座无虚席
 
何镜堂院士学术报告
 
10同学们专心聆听何院士教诲